仲春与暮春之交,清明踏风而来。这一日,既是 “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” 的自然节气,亦是 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” 的传统节日。当雨水浸润新土,当柳色染透晴空,中国人的情感便在这天地清明中悄然舒展 —— 既有对先人的绵长追思,亦有对生命的热烈礼赞。
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“时年八节”之一。清明作为节日,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,节气是物候变化、时令顺序的标志,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。
清明节习俗
1、扫墓祭祖
清明最核心的仪式莫过于扫墓。人们清理坟茔、敬献鲜花、焚香祭拜,不仅是对祖先的追思,更是对家族记忆的守护。正如《礼记》所言:“万物本乎天,人本乎祖”,这一习俗将孝道伦理与民族认同深深镌刻在文化基因中。如今,代客祭扫、云上追思等新形式涌现,但内核始终是“慎终追远”的敬畏之心。
2、踏青赏春
清明正值仲春,人们走出家门,踏青、放风筝、荡秋千,甚至“戴柳插柳”以祈福驱邪。古人认为,此时天地阳气升腾,踏青可吸纳自然生机,涤荡冬日郁结。宋代诗人王禹偁笔下“无花无酒过清明”的萧索,与今日郊野的欢声笑语,跨越千年仍呼应着同一份对生命的礼赞。
3、食青团
江南的青团、北方的荠菜饺子,皆是清明时令美食。青团以艾草汁染糯,包裹豆沙或咸馅,油绿如玉,象征新生与希望。这一食俗源自寒食节禁火的传统,而今已成为春日味蕾的独特记忆。